信用卡诈骗罪的基本特征

信用卡诈骗罪在犯罪构成上具有如下特征:

一、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根据刑法规定,本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只能由自然人构成。在犯罪主体中存在以下问题:

1、单位能不能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

对此学界存有分歧。否定说认为,信用卡存在使用额的限制,单位不必冒此风险去诈骗如此小的数额的财物。肯定认为,单位持卡人可以在单位意志下实施恶意透支等信用卡诈骗,实践中发生了单位恶意透支数额巨大甚至特别巨大的案件。我们认为,单位可以也应当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因为:

(1)按照发行对象,信用卡分为单位卡和个人卡,单位既然可以作为合法持卡人和使用人,当然能够实施如恶意透支此类的诈骗活动。按照《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单位的允许透支额(无论单笔透支还是月支)大于个人,恶意透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恶意透支,数额也是非常惊人的,但对单位处罚缺乏法律依据,显然是不合适的。

(2)刑法第177条规定,单位可以成为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的犯罪主体,单位实施信用卡诈骗罪完全有可能,如果不规定单位成为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则只能对手段行为追究刑事责任,而不能追究目的行为的刑事责任,不符合构成牵连犯的原则。

(3)刑事立法应具有协调性,与其性质类似的信用证诈骗罪可以由单位构成,而信用卡诈骗罪只能由自然人构成,在立法上明显不协调。为此,我们建议,刑法在修订时,应规定该罪既可以由单位构成,也可以由自然人构成。不过,在修订之前,只能按照罪刑法定原则,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即自然人)的刑事责任。

2、使用作废的信用卡或者恶意透支实施诈骗的犯罪主体,是否仅限于合法持卡人?

有观点认为,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主体既可以是持卡人,也可以是持卡人以外的人。但也有人认为只能由持卡人构成。对恶意透支行为主体的观点颇多,归纳起来,不外乎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

对此,我们意见是这两种行为主体只能是持卡人本人,持卡人以外的人除共同犯罪外均不能成为犯罪主体。对作废的信用卡,无论由于何种原因信用卡作废,其他人(相对于持卡人)如果可以成为行为主体,在其确实不知是作废的信用卡时定罪处罚,就可能违背了主客观一致的刑法原则。行为人在使用作废的信用卡时,无论其是否明知该信用卡是否作废,都需要冒用他人名义实施诈骗。

因此,对其他人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可以“冒用他人的信用卡”的行为定罪处理。恶意透支是相对于善意透支而言的。善意透支是信用卡存在和运营的制度基础。恶意透支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滥用透支权利,行为性质完成了从私法违约到公法犯罪的转变,两者具有主体的同一性。其他人为了非法占有公私财物持信用卡消费或者提取现金,都谈不上是透支行为,而是直接的诈骗活动。

3、恶意透支主体是否包括“骗领信用卡人”?

有人认为,要对“骗领信用卡人”具体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假如把骗领信用卡可分为善意的骗领和恶意的骗领,二者的区别在于领取信用卡时是否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有在手续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诈骗的,行为人领取后,如遵照信用卡管理办法和章程的规定,合理使用信用卡的,可以被称为“善意欺骗”,如果为了实施欺诈活动而进行欺骗,可以称之为“恶意诈骗”。

“恶意骗领人”以犯罪为目的当然谈不上透支问题,故不能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善意骗领”若按信用卡业务管理规定行事,则不具有刑法评价意义;其一旦实施恶意透支,应推定主观上有非法占有之目的,如何界定其领取信用卡时有无犯罪意图。因此,骗领人从犯罪主体角度分为善意还是恶意缺乏实际意义。

正因如此,我们认为骗领人不能成为恶意透支的犯罪主体。

二、犯罪主观要件

行为人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刑法修订后,该罪的罪名并没有明确规定非法占有的目的,而是在其他类型的诈骗罪中规定了非法占有的目的(如集资诈骗罪、合同诈骗罪),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分歧。

有人认为应当严格按照罪刑法定的要求,刑法明文规定目的的,该目的为必备构成要件,否则,就不是必备要件。我们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都是其必备要件。诈骗犯罪是一种贪财性犯罪,行为本身就暗含了非法占有目的,无论是否明文规定,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至于刑法规定,不应该造成分歧。所有明确规定非法占有目的的人都有相应的合法行为,如集资诈骗罪对应的合法集资行为、合同诈骗罪对应的正常合同纠纷,包括本罪恶意透支对应的善意透支。刑法只是为了正确区分犯罪行为和合法行为,立法技术上才这样处理。

三、犯罪客体要件

本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即信用卡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四、犯罪客观要件

本罪的客观方面具体表现为四种形式:

1、使用伪造的信用卡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是信用卡诈骗罪的重要表现形式。伪造信用卡主要有两种行为。

一是完全模仿真实信用卡的质地、模式、版块、图案、磁条密码等非法制造信用卡;

二是在真实信用卡的基础上伪造,比如在空白信用卡上输入其他用户的真实信息进行复制,或者在空白卡上输入虚假信息。

另外,还有一些行为也属于伪造信用卡,如在原有信用卡上涂改、变造等。行为人必须有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的行为,才构成本罪。

所谓“使用”,是指利用信用卡的法定功能进行支付、消费、结算等行为。使用伪造的信用卡,可以是行为人自己伪造后使用,也可以是明知是他人伪造的信用卡而使用,如果行为人将伪造的信用卡出售或者单纯伪造信用卡而没有使用的,以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处理。对自己伪造信用卡又使用的行为定性学界存在争论。

一种意见认为,应当以伪造金融票证罪和信用卡诈骗罪数罪并罚;另一种意见认为,应按照牵连犯的原则从一重罪处罚。

其中牵连犯说对何为重罪又有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二者法定刑相同,以结果行为(信用卡诈骗罪)论处为宜。第二种观点认为,应以伪造金融票证罪处理。因为伪造金融票证罪是行为犯,而信用卡诈骗罪是结果犯;前者无数额限制,而后者有数额限制。

虽然两者法定刑相同,但显然伪造金融票证罪对行为人更为严厉,应当定伪造金融凭证罪;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行为人伪造后使用的,数额较大的,定信用卡诈骗罪,数额不符合较大标准的,定伪造金融票证罪。

对此,我们的观点是,行为人有使用自己伪造的信用卡的行为,同时出售或者交给他人使用伪造的其他信用卡的,应当数罪并罚;行为人单纯为自己使用信用卡而伪造的,使用行为达到较大数额标准的,构成牵连犯;至于牵连犯的情况,什么是重罪,应以行为的具体社会危害性、适用刑种和刑期为标准,而不是以法定刑的严重程度为标准;如果两者程度相等,为了整体体现危害行为的特点,以结果行为即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

2、使用作废的信用卡

作废的信用卡是指因法定原因而失去效用的信用卡。根据信用卡章程,可以导致信用卡作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

(1)信用卡超过有效期限而自动失效;

(2)持卡人在有效期内停止使用交回原发卡银行而失效;

(3)因信用卡挂失而失效;无论是持卡人还是非持卡人,明知是上述已经作废的信用卡而使用的,均以本罪论处。使用涂改卡是不是使用作废的信用卡?涂改卡按照有关规定,当然归于无效,但涂改是在作废的真实信用卡上涂改有关信息的伪造行为,是信用卡绝对无效的原因。而作废信用卡是真实信用卡因为法定原因归于无效,并非自始无效。所以,使用涂改卡应属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

3、冒用他人的信用卡

信用卡必须由持卡人本人使用是信用卡管理的国际性规则,根据这项规则,信用卡的使用权仅限于持卡人本人,不得转借或转让。所谓冒用他人信用卡,是指非持卡人未经持卡人同意或者授权,以持卡人的名义使用信用卡,在信用卡业务中进行购物、消费、提现等诈骗。

冒用他人的信用卡,行为人必须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就将与借用亲属、朋友的信用卡等形式上的冒用行为区别开来。冒用他人的信用卡仅指冒用他人的合法信用卡,而不包括伪造的、作废的信用卡。如果行为人明知是伪造或者作废的信用卡而冒用的,应属于使用伪造的或者作废的信用卡行为。

冒用信用卡不仅限于“持卡”冒用,也可以无卡冒用。如果某些金融机构在因特网上设立信用卡网上账户,用户可以进行电子商务,并在线支付,网络金融结算系统为了保护用户信用卡信息的安全,对每个用户的信用卡设置了特殊的密码,防止信用卡信息被他人恶意窃取和使用。虽然这一措施增强了用户信用卡信息的保密性,但密码本身也可能被冒用或破译。行为人通过破解密码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进而占有他人财产,本质上是冒充他人身份的欺诈行为。

因此,冒用用户密码进行网上信用卡支付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也应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4、恶意透支

所谓透支,是指持卡人在发卡行账户上已经没有资金或者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根据发卡协议或者经银行批准,允许其超过现有资金额度支取现金或者持卡消费的行为。

透支实质上是银行为客户提供的短期信贷,透支功能也是信用卡区别于其它金融凭证的最明显特征。信用卡透支建立在持卡人良好的信用基础上。

因此,透支只限于合法持卡人,非合法持卡人使用所持信用卡进行透支的,不得认定为信用卡透支。透支可分为善意透支和恶意透支。善意透支可分为完全合法的善意透支和不当透支。完全合法的善意透支,指持卡人完全遵循信用卡章程和发卡约定,在约定或规定的额度、期限内行使透支权,并如期归还的行为。

不当透支,是指持卡人违反了信用卡章程和发卡约定,超过约定或规定的额度、期限进行透支,但经发卡银行催收后及时归还或者自动归还的行为。完全合法的善意透支与不当透支的相同之处是行为人均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界限在于,是否遵守了信用卡章程和发卡约定。

不当透支实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恶意透支可分为一般违法性的恶意透支和犯罪性的恶意透支。一般违法性的恶意透支,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违反信用卡章程与约定进行透支,逾期不还,但诈骗金额较小的行为。

一般违法性的恶意透支是行政违法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由于其社会危害性较小,不构成犯罪。犯罪性的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拒不归还的行为。

犯罪性的恶意透支按照行为类型,又可分为超限额的犯罪性恶意透支和超期限的犯罪性恶意透支。一般非法恶意透支和犯罪恶意透支的相似之处在于行为人都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否达到犯罪程度,实践中是否达到司法解释的数额。二者不但有量上的区别,而且还有质上的划分。

区分上述透支的不同类型,有助于我们对恶意透支行为的认定。

犯罪性的恶意透支有下列要件构成:

(1)主体要件。

仅限于合法持卡人。骗领信用卡人和其他非经申办程序而基于诸如借用、拾取、收买、盗窃、抢劫等行为持有信用卡的人员,不能成为恶意透支的主体。原因前文已述,此处不赘。

(2)主观要件。

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形式是故意,包括对规定限额、规定期限的明知和非法占有目的。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一般基于对其行为的推定,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拒不归还既是行为的一个客观方面,又是推定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依据。推定过程中,要区别具有主观恶性的拒不归还与存在合理的客观因素的不能归还,前者是主观不愿,后者是客观不能。

信用卡的透支本身是一种高风险的业务,银行应充分意识到其风险成本,如果持卡人在透支后,确属有不可抗力等正当理由客观上不能归还的,基于刑法的谦抑性,不应作犯罪处理。司法实践中,行为人有下列行为,可以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持卡人巨额透支后携款逃跑的;透支用于违法、犯罪活动致使透支款项无法归还的;将透支款项用于挥霍、购买奢侈品,大大超过其实际支付能力的。

(3)客观要件。

犯罪性的恶意透支的客观方面有两种表现。一是,超过规定限额透支,经催收不还,此称为超限额的犯罪性恶意透支。所谓透支限额,是指发卡银行规定的持卡人可使用的超过其实际存款余额以上的最高限额,包括单笔透支限额和月累计透支限额两种。超过限额透支的,发卡银行随时都可以催收。

按照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精神,“不归还”是指在“收到发卡银行催收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仍不归还”;如果行为人未经催收自动归还或者在催收后归还透支款项的,不以犯罪处理,构成不当透支,承担相应民事责任。另一是超过规定期限的透支,经催收不还的,此称为超期限的犯罪性恶意透支。

《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准贷记卡透支期限最长为60天,发卡行有的规定为1个月。若透支额虽没超过限额,但超过上述期限,经发卡行催收后仍未归还的,构成犯罪。催收后行为人归还的期限为3个月。如果行为人未经催收自动归还或者在催收后归还透支款项的,不以犯罪处理,构成不当透支,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对于3个月的期限,笔者认为,信用卡诈骗罪近年来发案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恶意透支为犯罪手段的居多,在此情况下,为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催收还款期限应适当缩短,以防止犯罪人在催收后逃之夭夭,为侦破带来不必要的难度。

由于行为人与发卡行签约时,已被明示告之可透支的最高限额与期限,其本不应当故意违反,经催收后又拒不归还,主观恶性和非法占有目的已昭然若揭,何须要给其长达3个月的期限?笔者认为,催收的期限以1个月为宜。对“催收不还”学界也有不同理解。如有人提出催收可以催收的次数为依据,三次催告无效果的,以犯罪处理。还有人认为,对有利用信用卡透支功能进行巨额诈骗嫌疑的,即可以犯罪处理,不必以催收为必要,经立案后归还的,可视为退赃情节。对上述观点,“三次催告说”我们认为并无可操作性,三次催收既加大了发卡行的工作量,又不能防止犯罪人逃避侦查。

“催收非必要要件说”虽能有效打击犯罪,但是有混淆民事与刑事界限之嫌。持有人虽然违反规定超期透支,但从行为本质上看,仍然属于民事行为,不催收即行立案而采取强制措施,将刑事介入民事纠纷,有违刑法谦抑性原则,并会造成刑法保护功能的过度扩张和保障功能萎缩。透支款还款主体不仅限于持卡人,而且还包括担保人。拒不归还的处理原则是持卡人本人拒不归还。因此,发卡行直接向持卡人催收遭拒的,即可认定犯罪,因为持卡人拒不归还时,其非法占有目的就可推定,符合全部犯罪构成要件。

至于其担保人为其返还透支款,可以作为量刑情节考虑;发卡银行直接向担保人催收的,担保人返还的,持卡人不成立犯罪;担保人拒不返还,但持卡人不知道的,不构成犯罪。持卡人知道并拒不返还的,构成犯罪。透支数额的认定上,应注意,在超限额的犯罪性恶意透支中,透支犯罪数额是指全部透支金额,而非超过限额部分;透支犯罪数额是指透支金额本身,而不包括利息和罚息。

以上就是律师365小编整理的信用卡诈骗罪的基本特征相关信息。如有法律相关问题,可关注在线咨询~

律师365是专业的法律咨询平台lawyer365.cn,如您有任何法律问题需要咨询,欢迎致电律师。

以上就是律师365为大家整理的《信用卡诈骗罪的基本特征》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本文链接:https://www.lawyer365.cn/8684.html欢迎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2年 8月 25日 下午4:53
Next 2022年 8月 25日 下午4:53

相关推荐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内容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内容管理从业人员(以下简称“从业人员”)的管理,维护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从业人员,是指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中专门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转载和审核等内容管…

    刑事辩护 2022年 8月 25日
    10800
  • 什么样的条件可适用于假释

    导读:1、假释的主体必须是因犯罪或违法行为接受法院判决处以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服务人员,并且有期徒刑需要实际执行二分之一以上,无期徒刑需要实际执行13年以上;2、犯罪分子在服役期间表现良好,坦白从宽,积极接受改造,证明其自身行为,不再危害社会利益,并由相关执法机关向人民法院提请申请书申请假释;3、不是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刑事辩护 2023年 1月 7日
    12800
  • 一般律师如何会见当事人?

    导读:律师在会见当事人时就需要持律师执业证书还有委托书向看守所申请会见,一般看守所也会及时的安排;如果是在审查起诉阶段会见的,除了要看律师的三证之外,还会要求出示检察机关所提供的起诉意见书。

    刑事辩护 2023年 1月 4日
    12300
  • 刑事拘留可否变成治安处罚

    导读:当前的社会中,在就业、出行、购物等各种情形时,都是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权益被他人侵害等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多学习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面对这些法律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法律的方式来维权了。在本文内容中我们对刑事拘留可否变成治安处罚,刑事拘留最长期限37天如何计算进行了解答,希望能解答您的问题。

    刑事辩护 2023年 1月 1日
    13000
  • 伪造政府公章罪判几年,伪造政府公章罪有哪些

    导读: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因为对法律知识了解的很少,而导致自己没有办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我们需要多多了解一些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本篇文章为您整理了一些关于伪造政府公章罪判几年,伪造政府公章罪有哪些的法律知识,请阅读文章详细内容了解。

    刑事辩护 2022年 12月 22日
    13800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请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