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河南周口律师所地址,网曝西华县奉母镇一女生被强奸,但公安机关不予立案。
5日晚,@平安周口发布通报,称将由市公安局组成专案组接手调查,同时将根据调查河南周口律师所地址的结果依法依规处置,并主动提请检察机关实施法律监督。就在网民感叹“微博发帖比报警管用”河南周口律师所地址的时候,7月10日,中青在线采访曝光涉事女生可能撒谎,强奸证据系其叔叔伪造,一波三折,舆论哗然。
一
舆论期待河南周口律师所地址的“真相”是否真实
7月4日14时17分,@白衣天使茉莉花在新浪微博控诉,自己上小学的侄女(何佳佳,化名)被学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多次强奸,家人报警后警察不立案,并且恐吓侄女“如果说真相家人会坐牢”。该微博被转发4万余次,“小学”、“强奸”、“不立案”、“恐吓”……一系列吸引眼球的词汇让网民迅速围观,此时评论寥寥无几,多数人还处在观望态度。
7月4日20时21分,当地警方在其官方微博@平安西华发布情况通报,称网民“白衣天使茉莉花”制造炒作噱头、吸引网民眼球,扰乱网络公关安全秩序,经公安机关调查其所发信息严重失实,随后公安机关将澄清事实真相并将对信息发布者依法严惩。然而网民对此回应并不买账,强烈呼吁相关部门介入调查真相,@平安西华关闭了该条微博的评论。同时,疑似受害人的姑姑@白衣天使茉莉花连续发布2条微博称“我对我发布的微博负法律责任!”
图1河南周口律师所地址:@平安西华通报微博截图(来源:新浪微博)
7月5日22时34分,西华县公安局的上级单位周口市公安局在其官方微博@平安周口发布通报称已注意到相关舆情,“由市公安局组成专案组,接手对该举报案情的调查。我局将根据调查的结果依法依规处置,并主动提请检察机关实施法律监督。”当晚@平安西华转载了该条微博,同样关闭了评论功能,更多人通过转发形式谴责@平安西华有隐瞒真相的嫌疑。
正当网民对于@平安周口的态度表示认可,静待真相浮出水面的时候,7月10日凌晨,中青在线发布的调查文章披露:涉事女学生姑姑称,在医院检查后得知孩子的处女膜“未见明显裂伤”。“(强奸)的数字是我随便编的,我当时心里非常紧张。我只是一直顺着说下去。我想过,这是骗人,我也考虑过如果说实话,大家也不会相信我的。”女学生说。舆情的第三次反转,跌破了吃瓜群众的眼镜,虽然官方还未出来二次回应,但这一次由舆论倒逼的“真相”似乎成了“谜团”,中青在线的采访发布后,众多大V、公知、律师们顿时销声匿迹,不再“炮轰”当地公安机关不作为。
二
失策应对诱发舆论次生灾害
一起女童遭遇的强奸案,两处警方发通告,一则辟谣、一则介入调查。最后,当事女童出面流泪道歉。一案三反转,背后的教训引人深思。
图2:舆情传播趋势图(来源:知微)
根据舆情传播趋势图,在@白衣天使茉莉花最初发布举报微博时,此事并没有得到多少网民的关注,真正引起舆情波动的,却是@平安西华的“快速回应”(7月4日20时许)之后,微博网民首先“发动”,在7月5日上午出现了微博趋势的小高峰。在@平安周口的回应(7月5日23时许)后,媒体也于次日(7月6日)加入舆情传播的行列,微博、网媒的传播在7月6日当天上午出现最高峰后,下午相关数据量出现了明显下降,由于@平安周口的回应获得媒体及网民的认可,舆情得到有效的缓解。
舆情应对要及时
随着传播新技术、新媒介的涌现和崛起,原有的舆情应对“黄金24小时”原则早已力不从心。于是,有舆论研究机构提出了突发事件舆情回应“黄金4小时”原则。然而,随着即时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信息传播速度越发惊人,也有人提出的“黄金1小时”的建议。无论是4小时还是1小时,均将舆情的应对策略放在“快”字上。此次事件中,虽然@平安西华的回应时间在6小时左右,但在此期间,舆情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对地方政府机关来讲,也算应对及时迅速。
舆情应对要讲事实
虽然舆情应对讲究时效性,但过于追求快速回应,无法把事实真相说清楚,反而会引发舆情的次生灾害。譬如此事中@平安西华的回应时间虽然很快,但其回应没有深入调查的内容,仅声称举报人微博内容严重失实,无法回应网民关注的焦点,反而让原本几乎无人关注的舆情迅速被媒体炒热。
图3:西华县及周口市公安通报截图(数据来源:新浪微博)
舆情应对要注意技巧
对比西华县及周口市公安局的两份情况通报,西华县公安局的通报虽然在舆情发生当日做出回复,字数也不少,但是通报中“泡制”、“严重事实”等字眼引起了网民的讨论,有网民指出“泡制”为错别字,应为“炮制”;还有网民认为“严重失实≠纯属造谣”,该通报用词不严谨。也正是这样一份及时却被网民认为“漏洞百出”的通报,引发了舆论的关注。再看周口市公安局的通报虽然晚了一天,语言简洁,但是“已注意到相关舆情”、“由市公安局成立专案组”、“对举报案情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处置”、“主动提请检察机关监督”等几个重要信息点,不仅回应了此前网民的质疑,同时将话说到位,不多说、不少说,充分挤压了谣言产生的空间,此通报一出,多数网民表示愿等待调查结果出炉,舆情应对效果显著。
三
舆论倒逼真相未必可取
近年来,舆论场频频出现倒逼事实真相的情况,以2015年的庆安枪击案为例,各路举报人及受害者甚至产生了“微博举报比报警管用”的错觉,期待事件不断炒热,以达到其追求真相的目的。
然而由网络舆论倒逼出来的真相是否可靠?从正常的逻辑规律出发,对每起事件调查周期的苛刻要求,往往与多数网民对调查结果的迫切期待背道而驰。包括庆安枪击案在内的很多事件中,先行一步的追问甚至判断往往第一时间纷至沓来。我们希望听到解释,希望相关部门尽快表达态度。这也让各地政府机关焦头烂额,时常会出现左右为难的局面——结论公布过早,遭到其逻辑的周期性的质疑;结论迟迟出不来,又引发种种猜忌。
在面对一起事件时,舆论场上都会呈现出纷繁的观点,他们来自不同的人群,媒体从业者、法律人、知识分子,以及其他职业属性不鲜明的普通大众。作为公共事件的参与者,他们最初都以寻求真相为目的进入到公共话语空间中。由于舆论本身有依赖性、随意性和狭隘性的特点,它不具备自我净化和筛选的能力,泥沙俱下的舆论为部分网民发泄偏激情绪、主观臆测和联想提供了平台,出于对弱者的天然同情和“塔西佗陷阱”,使得舆论倒逼真相走向了极端和盲目。虽然在一连串“舆论倒逼真相”事件中,确有不少成功事例,促使事件真相得以还原,有效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但不乏有心之人呼喊着“围观改变中国”,以将小事闹大、大事闹炸的气势,将舆论场搅成一汪浑水,“谎言倒逼真相”“谣言倒逼真相”“影射倒逼真相”的事例层出不穷,譬如此次河南周口女生遭强奸案。
在“大众麦克风”时代,人人都是舆论场的“士兵”,可是舆论监督如果使用不当,非但不能使我们离真相更近一步,反而会影响人们正确认识和解读事物,让无辜者蒙受伤害。真相与谎言之间只有一线之隔,我们不可忽视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但也要正视其存在“网络暴力倒逼结论”的问题。对于网民来讲,需要在众声喧哗中多一些思考,法律赋予了我们每个人言论自由权,但是,自由也是有界限的,网络不是无法之地,真相浮出水面之际,也是造谣者被绳之于法之时。
“舆论倒逼真相”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政府公开信息的不足和滞后。如今许多政府机关已经明白,在舆情应对中不仅要发声,而且要第一时间发声,主动发布真相。即使调查真相需要时间,也要及时向公众说明调查的进展。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声公布权威信息是澄清事实的良方。如果相关部门的信息公开成为常态,网民自然会相信“权威发布”,不再跟风盲从,更不会成为谣言的传播者。正如长江评论曾说,期待政府机关在每个事件中秉持追寻真相的态度,才能唤起这个社会真正的理性,出现一批公允客观的人,化解非理性集结的怨懣,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前行。
以上就是浅浅の微笑为大家整理的《河南周口律师所地址(河南周口律师事务所在哪)》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本文链接:https://www.lawyer365.cn/90256.html欢迎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